近年来,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国内养老需求也从基础“生存型养老”向高质量“生活型养老”转变,这对新时期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金融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,如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,成为新时期金融机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。
作为扎根深圳的本土银行,深圳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,始终坚持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核心价值观,持续深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,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,并探索出一套“软硬件结合”的全面适老服务举措,让“养老”享受高质量金融服务。
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货架
今年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明确提出要“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”。为满足银发群体的金融业务需求,深圳农商银行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,覆盖储蓄、理财和保险等类型,为不同年龄群体的老年客户提供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服务。
在理财产品方面,深圳农商银行除了推出多款固定收益类中长期限理财产品,还推出长期限分红型产品,进一步满足客户养老保障方面的理财需求。保险产品方面,深圳农商银行不断丰富代销保险产品品类,以满足客户日益提升的保险产品配置需求。据悉,目前深圳农商银行在售有7款增额终身寿险和4款年金保险产品。去年第四季度,深圳农商银行增额终身寿险服务客户400余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针对老年客户投资兼具流动性和稳健性的需求,去年4月底,深圳农商银行首次发行针对老年客户的“养老无忧”储蓄存款产品。截至去年年末,深圳农商银行“养老无忧”产品累计销售近6000笔,覆盖近4600名老年客户。
全面适老服务传递金融温度
在传递金融温度方面,深圳农商银行承诺“倾听客户的声音,了解客户的文化,使用客户的语言,并加倍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”,探索出一套“软硬件结合”的全面适老服务举措,多渠道、多形式、多层级开展养老金融服务。
线下网点是老年群体办理金融业务的优选渠道。近年来,深圳农商银行持续推进网点转型,优化网点基础设施配置,除开设老人服务绿色通道、配备血压仪、老花镜、简易药箱等适老便民服务设施外,还增设老人弹性柜台,开展“智志助老e站”建设,为来网点的老年客户打造“时时、处处、事事”的“精细、暖心、舒适”的服务。
作为情系民生的金融机构,深圳农商银行积极运用金融科技,将“智慧化”与“有温度”紧密结合,助力老年客户融入信息时代:在智能柜台新增“关怀模式”,ATM柜员机上线大字版,方便老年客户查看界面及使用机器设备;对手机银行进行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,上线云柜台“视频银行”服务,将线下网点搬到线上,方便老年客户足不出户在家可以办理常用业务。
根植社区尽显温情暖心服务
作为深圳人自己的本土银行,深圳农商银行网点众多,遍布深圳、深入街道社区腹地。在深圳原特区外,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深圳农商银行的网点。在这些网点常常看到很多老人提着买好的菜、带着存折来打本。深圳农商银行坚持提供银行卡和存折两种方式,充分尊重客户选择存折的自由,老年客户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模式办理相关业务。
深圳农商银行服务相当大比重的老年客户习惯讲本地客家话和粤语,对他们来说,更喜欢用熟悉的本土方言交流,亲切也更自然。在本地老人较多的网点,深圳农商银行员工会使用客户习惯使用的方言(客家话、潮汕话、广东话)交流,拉近与老年客户的距离,提供温暖贴心的金融服务。
除了金融服务,深圳农商银行各支行网点还将金融宣教常态化,日常通过专题讲座、主题沙龙、微信群小课堂或走进周边社区等多种形式,向老年客户开展反假币、防诈骗等金融知识宣传活动,增强老年群体风险防范意识,帮助广大老年人守好“钱袋子”。
未来,深圳农商银行将充分发挥其扎根社区、服务社区的优势,全面加强对地方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。通过专业、优质、贴心的服务,深圳农商银行将全方位提升对银发客群的金融服务水平,助力提升老年消费者的金融获得感和幸福感,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,全力写好特色“养老金融”文章。